共同建设法治社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青年说

青年说 来源:媒创新闻网

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习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把民主法治高度概括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也将民主法治摆在了构建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首要位置。民主法治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首要的内容,也清楚地表明了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法律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

法律的产生,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从各种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来看,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保护受害者,保护受害者亲属,保护社会利益,就要制定法律对相应的违法者加以必要的处罚,或者对相关的财产利益进行调整,以达到社会和谐。

(二)法治是和谐社会性质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的统一性质,这种内涵及其统一性,都要求有法治作为其坚实的基础与强大的支柱。

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是“元素互补”的社会,是“彼此互动”的社会,是“相互协调”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元素,包括个体和整体良好组合,有条不紊地顺利运行,良性互补与彼此互动的最佳状态。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它可以保证社会对于差别的尊重,并在尊重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结构协调与运行互动,从而建立起承认个体、元素互补、彼此互动、相互协调的和谐社会。良好的法治状态就是社会的和谐状态。所以既可以说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也可以说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

(三)法治是和谐社会特征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六大特征,无一不与法治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需要通过法治的路径而得以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当然以法治作为其基本内涵、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法治加以特别维护、社会的诚信友爱必须法治加以有效的保障、社会要充满活力必须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的安定有序必须法治加以维护、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法治对相关问题上人与人关系的调整。

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立法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法治意义的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蓝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只有将这种理想状态转化成为了若干具体而完备的法律规范,构成一系列法律制度,进而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谐社会才获得了自己的制度根据。可以认为法治状态中的法律制度是和谐社会制度设计的法律化。在法治状态之下,完备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为社会提供了最明确的行为规则和规则体系。良好的立法为人们严格依法办事创造了条件,为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制度化的根据。

(二)法律指引减少矛盾发生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个体的差异,有利益的分野,矛盾就不可避免。在人类社会之中,没有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减少矛盾的发生则是可能的。即使在和谐社会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矛盾依然会产生。法律是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因为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最明确的指引功能。法治对于纠纷的预防作用的发挥就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三)依法裁判消除矛盾纠纷

社会矛盾始终会存在,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中始终存在的重要任务。任何秩序都是建立在矛盾被解决的基础上的。秩序不会一劳永逸。一个良好的秩序其实不是没有矛盾的秩序,而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矛盾解决机制的秩序。和谐社会正是这样的秩序状态。作为目标来构建的和谐社会,并不是一种暂时状态,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富有活力而又稳定持久的社会模式。和谐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持续地得以维持,是因为它具有一套解决社会矛盾的固有体制和长效机制。它能够使社会长期处于和谐状态。即使发生了影响和谐的问题,它也能够迅速地加以解决,使社会归于和谐。

三、法治如何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对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法治的方方面面,法治能否在这些方面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直接关乎法治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的发挥,也关乎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自我发展的情形。

(一)转变法律观念

转变法律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前提。从本质观意义上讲,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不能再狭隘地以阶级统治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法应当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从价值观意义上讲,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最崇高而又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从发展观意义上讲,应当树立起自身协调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二)力行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也是我们党在法治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可以说,它与和谐社会一样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依法执政意味着我们党将严格遵守宪法和党章的规定,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若能严格遵守法律,必将带动全社会的守法。如果全社会都能守法,和谐社会必将在中国建立。

(三)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需求。和谐社会是一个被法律调整得很好的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良好法治状态的社会。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使各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获得良好法律调整的制度前提,是和谐社会的保证。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社会生活就难免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形。一些社会方面的问题的无法可依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无序。社会一旦无序,就不会有和谐可言。

(四)推进依法行政

从行政管理的范围来说,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之必须。行政是由政府承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规模有大有小,但无论怎么小的政府,都是特别有权的。从财政、金融、交通、国防、环保,到教育、科技、文化无一不管。广泛的政府职能和强大的政府权力都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五)实行司法改革

司法机关是社会争端的裁决机关,是社会公正的维护机关,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我们现行的司法体制的基本模式还是建国初期设立的。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推进,司法体制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改革司法体制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实现公平正义,从而为社会和谐提供深厚的基础与良好的保障。

(六)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对于法律遵守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来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多个“五年普法”。目前进行的六五普法也正在有效开展之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较为全面地了解法律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法盲违法的现象,并为整个法治建设提供了普遍的认识基础。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普法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持是不容低估的。我们要进一步坚持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使普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意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