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缓刑犯当客服、侵吞公司200万 得物APP管理这么乱?

社会资讯 来源:媒创新闻网


作者 | 格子

编辑 | 肇瑞


得物,被自家APP上的客服“坑”了。


近日,聚蓝媒创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获悉,得物App一名客服人员王某,利用职务之便侵吞了200多万元。


不可思议的是,该名客服在担任得物客服之前,曾因盗窃罪被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缓刑考验期未满,王某又犯了职务侵占罪,最终,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


2月22日,聚蓝媒创就相关问题联系得物App方面,对方称目前还不知道此事,需内部核实后才能回复,截止发稿前,一点财闻未得到对方回复。


这起案件背后,得物App的客服管理长期被争议。在黑猫投诉平台,“得物客服”的投诉有超过2万条,要求“改善服务”“道歉”的诉求众多。


侵占200余万退款


判决书显示,2019年7月,上海XX有限公司委托XX公司为其经营的得物App提供客服咨询、维护等服务。


2020年8月,出生于1996年的王某入职XX公司,担任得物App的客服专员,负责处理客户投诉、审核退货、退款等。


2021年2月至6月,王某在工作中发现了得物App退款程序上的漏洞,并利用其担任客服专员的职务便利,使用客服账号擅自为其个人购买的订单处理售后事宜。


根据判决书表述,王某在处理上述售后事宜时,点击立即退款选项,就能够获取退款,但他并不用退还货物。


王某以这种方式,侵吞了公司200余万元的退款。其后,王某将上述订单内的货物部分自用、部分赠予他人、部分通过得物App转售。


2021年6月10日,王某在其住处被民警抓获。


值得注意的是,涉案的王某有前科,并且犯案时还在缓刑考验期。


判决书称,2017年12月,王某因盗窃罪被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后因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又撤回,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18年4月10日作出终审裁定,王某的缓刑考验期限自2018年4月10日起至2021年4月9日。也就是说,王某在缓刑期限内重新犯罪。


最终,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五年,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并撤销了之前刑罚的缓刑部分,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


无独有偶。聚蓝媒创发现,企业客服涉及“职务侵占罪”的案件不在少数。


2月17日,媒体披露了一名淘宝客服侵吞货款的案例。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南通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淘宝客服,利用职务之便,用自己的微信收款码收款,再打印订单安排仓库发货,累计作案20余次,侵占公司货款15万余元。


2020年5月,广西新闻网报道,2018年7月,广西某物业公司客服主任伪造收费单据,带着私人POS机,以公司名义主动上门向商户收取水电费、物业费等款项,非法获利22.4万余元。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天彬律师说,不少公司频发职务侵占类案件,和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有关,一些公司人员很容易利用职务的便利将公司财物占为己有,因此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控体系。


不省心的得物客服


事实上,与得物“客服”相关的案件不止这一起。


去年10月,新京报报道称,有大量得物用户接到自称是得物客服或售后人员的电话,以 “购买的物品质量有问题”等为由主动提出退款,但需要用户先开通支付宝备用金或者微众银行微粒贷等平台账户,以接收退款。


“客服”列举的这几个产品实际都是借款产品,用户被诱导操作就会背上欠款。报道称,有用户被骗了12万元。


得物方面当时就此事作出回应称,确实有接到用户类似反馈,公司已做报警处理。


但用户对这个回应并不买账。为什么有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冒充得物客服?是谁泄露了消费者的购买信息?得物并未针对这些问题向消费者公开交代。


两次事件,都指向了得物客服岗的管理问题。


根据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得物主体公司)在BOSS直聘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得物的客服有语音客服、在线客服、舆情客服、投诉客服、售后客服等岗位,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郑州、武汉等地。


在某平台上,关于得物客服岗新人上岗培训,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内部管理上的问题,直接反映到消费端。


在黑猫投诉上以“得物客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超过2万条的投诉。在投诉要求中,“改善服务”“道歉”等关键词大量出现。


聚蓝媒创了解到,得物的客服系统与其他电商平台有很大区别。比如在淘宝上,消费者可以直接与商家的客服交流;而在得物上,消费者只能跟得物的客服对接,商家店铺不参与客服环节。


频陷“质量门”


除了客服问题饱受困扰,近年来,得物也因商品质量频频翻车。


上个月,央视新闻报道,上海市市监局对9家电商直播平台上的商品进行抽检。其中,得物平台抽检不合格率高达50%。


得物对此回应称,两款问题商品系标识标注方式不符合最新规定,已先行下架商品。其表示,后续会加强对商品标识的巡查和抽检。


这样的回应并未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原因在于得物的质量问题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在2020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年6月1日-6月20日,有关得物App的负面信息高达8735条,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假冒伪劣、鉴定费、霸王条款等。


有消费者称,自己在得物上购买的鞋子鞋头出现歪斜情况,因此质疑得物的鉴赏水平。甚至有网友认为,得物的鉴定业务“随便培训一下,实习生就上岗鉴定了”。


截至2月12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对得物的投诉高达92290条。


2015年,虎扑联合创始人杨冰创立“得物”的前身“毒”。


最开始,“毒”的核心业务为球鞋鉴定。而“毒”真正开始走向大众,得益于王思聪等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推荐。


随着用户规模上升,“毒”开始拓展交易业务。在这一业务下,毒采用“先鉴别,后发货”的交易模式,迅速赢得消费者信赖。得物通过在中间抽取技术服务费、转账手续费、查验费、鉴别费和包装服务费等,赚得盆满钵满。


2019年4月A轮融资后,得物估值一度超10亿美元。


2020年,“毒”改名为“得物”,跟着一起改变的,还有其对自身的定位,即从球鞋交易平台拓展到潮流全品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炒作”一词在得物App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泡泡玛特“molly1000%地球的女儿”原价4999元,在得物上曾一度炒至8万元。


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判,得物给出的答案是,抬价销售是商家个人行为。


不过,炒作毕竟是一种偏离价值的投机行为,长此以往,得物或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对于得物来说,加强自身在鉴赏、客服等方面的业务能力,或许比“炒作”更实用。



线索报料、内容合作,请联系聚蓝媒创管理员(邮箱账号:lijia@zyz.julangay.cn)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